I made this widget at MyFlashFetish.com.

Wednesday, August 28, 2013

Ramalan 文言文 & 韵文 for Real & Trial B.Cina SPM 2013

文言文(一)
楚文王少时好猎。有一人献一鹰,文王见之,爪距神爽①,殊绝常鹰。故为猎于云梦②,置网云布,烟烧张天,毛群羽族③,争噬竞搏。此鹰轩④颈瞪目,无搏噬之志。  
  王曰:“吾鹰所获以百数。汝鹰曾无奋意,将欺余耶?”献者曰:“若效于雉兔⑤,臣岂敢献?”俄而,云际有一物凝翔,鲜白不辨其形。鹰便竦翮⑥而升。矗⑦若飞电;须臾,羽堕如雪,血下如雨,有大鸟堕地,度其两翅,广数十里,众莫能识。时有博物君子⑧曰:“此大鹏⑨雏也。”文王乃厚赏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(选自刘义庆《幽明录》)

注释
①距:禽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。神爽:神奇。②云梦:古地名。楚国的大湖泽。③毛群:猎犬之类。羽族:猎鹰之类。④轩:高高昂起。⑤效于雉兔:用于捕捉野鸡、兔子之类。⑥竦翮(hé):展开翅膀。⑦矗:迅疾。⑧博物君子:知识丰富,能辨识各种名物的人。⑨大鹏:传说中的大鸟。

那只献给楚文王的猎鹰与其他猎鹰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当其他猎鹰都争先恐后去捕捉猎物时,那只鹰有何举动?(抄原文作答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后来那只鹰所击杀的猎物具有哪些特点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哪个谚语可以用来说明这篇文章的道理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若效于雉③兔,臣岂敢献。” “效”作何解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将下面的句子语译为白话。
置网云布,烟烧张天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鹰遂竦翮而升,矗若飞电。须臾,羽堕如雪,血下如雨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答案
1. 那只鹰的精神特别爽利 
2. 此鹰轩②颈瞪目,无搏噬之志。
3. 它的翅膀有几十里
4. 杀鸡焉用牛刀
5. 效果
6. 设置的网像云一样布满,火烧的烟盖住天空。
7. 这只鹰就振动翅膀升上天空,快得象闪电一 样。不一会,羽毛象下雪一样飘落下来,血象下雨一样洒落下来。

【阅读提示】
    雄鹰志存高远,乐于搏击长空,不屑与“毛群羽族”争强斗胜。作者旨在说明,用人要人尽其才,杀鸡不能用宰牛刀。

【译文】
楚文王喜好打猎,有人献给他一只鹰。他见这鹰与普通的鹰不一样,所以带它到云梦一带打猎。一般的猎鹰、猎狗争着捕捉猎物,只有这只鹰瞪着眼睛远远地望着天边的云。不久有一个东西出现在天空,分辨不出它的形状。这只鹰就振动翅膀升上天空,快得象闪电一样。不一会,羽毛象下雪一样飘落下来,血象下雨一样洒落下来,有只大鸟掉到地上。估计这只大鸟的翅膀,展开有几十里宽。当时有见识广博的人说:“这是大鹏的雏鸟啊!”文王重赏了他。


文言文(二)

太祖马鞍在库,而为鼠所啮。库吏惧必死,议欲面缚首罪,犹惧
不免。冲1谓曰:“待三日中,然后自归2。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冲于是以刀穿单衣,如鼠啮者,谬 3失意,貌有愁色。太祖
问之,冲对曰:“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,其主不吉。今单衣见啮,是以
忧戚。” 太祖曰:“此妄言也,无所苦也。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俄而库吏以啮鞍闻。太祖笑曰:“儿衣在侧,尚啮,况鞍悬柱乎
?”一无所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三国志曹冲智救库吏》


注释:
1
:
太祖曹操的儿子曹冲

2
自归
:
自首

3
:
假装


1库吏为何怕自己会被处死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太祖怎样安慰曹冲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太祖为何不追究库吏的过错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试将下列句子译为白话
4冲于是以刀穿单衣,如鼠啮者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俄而库吏以啮鞍闻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 答案
1因为曹操放在仓库里的马鞍,被老鼠咬破了。
2太祖说俗世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的人,对他的主人会不吉祥的传闻只是一 
  派胡言,叫曹冲不必为此事烦恼。
3太祖认为他孩儿把衣服穿在身上,尚且被老鼠咬破,挂在柱子上的马鞍,
  自是难免。
4曹冲于是用刀刺破了衣服,就像被老鼠咬了的样子。
5不多时,仓库的官吏就把马鞍被咬这件事报告给了曹操。


【译文】

     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,可是被老鼠咬了。仓库的官吏怕自己肯定要被处死,和大家商议想要自首请罪,又怕不能被赦免。曹冲说:你在家里待上三天然后再自首。

      曹冲于是用刀刺破了衣服,就像被老鼠咬了的样子,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,现出愁眉苦脸的样子。曹操问他原因,曹冲回答说:俗世认为被老鼠咬破衣服的人,他的主人不吉祥。小儿的衣服被咬破了,因此而悲伤。曹操说:这只不过是一派胡言,你不必为此烦恼。w. F

 不多时,仓库的官吏就把马鞍被咬这件事报告给了曹操,曹操笑着说:我儿的衣服就穿在身上,都被咬破了,更何况马鞍是挂在柱子上呢?对这件事,他丝毫不加追究


文言文(三)
      江南巡抚大臣1,惟周忱最有名。盖公才识固优于人,其留
心公事,亦非人所能及。
闻公有一册历,自记日行事,纤悉不遗。每日阴晴风雨,亦必
详记。如云:某日午前晴,午后阴。某日东风,某日西风。某日昼夜
雨。人初不知其故。
一日,民有告粮船失风2者。公诘其失船为何日?午前午后?东风西风?其人不能知而妄对,公一一语其实。其人惊服,诈遂不得行。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,盖亦公事,非漫书也。
注释: 1巡抚大臣:古代到各地巡视和监督民政的官员。
2失风:被风刮走。

1          周忱有什么过人之处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          周忱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些什么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          周忱怎样知道失粮船者的话是捏造的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          周忱写日记的习惯对他有什么帮助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试将下列句子译为白话:
5   如云:某日午前晴,午后阴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6   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,盖亦公事,非漫书也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答案

1他的才干见识比他人好。他对公事留心,没人比得上。
2里面记录了他每天所做的事,大小每一件不遗漏 , 也详细记录了每天的
  天气。
3当周忱追问那个人他的船被风刮走的时间与详尽情况,那个人因不知道而
  胡乱回答,待周忱把真相说出,那个人感到佩服,只好承认捏造诈言。
让他能正确地作出判断。
5例如,某天中午之前是晴天,中午之后是阴天。
6在这时知道了周忱的风雨纪录,原来也是公事,不随便写。



【译文】

        在江南巡抚的大臣中,只有周忱最有名气。原来他的才干见识显然比他人好。他对公事的留心,也是无人能及的。
        听说周忱有一本本子,从记日子到行为处事,没有丝毫遗漏,每天的阴、晴、风、雨,也一定详细地记录。例如,某天中午之前是晴天,中午之后是阴天。某天刮东风,某天刮西风。某天的白天和晚上下雨。人们刚开始不知道此中的详尽情况。
        一天,有人告诉周忱装粮食的船被风吹走而找不到。周忱责问他丢失船时是哪天,是中午前还是中午后,当时刮东风还是刮西风,那人不知道而胡乱回答。周忱一一告诉他实情。那人吃惊且佩服,因此,欺诈之计无法得逞。时侯,大家才知道周忱的风、雨记录,原来也是秉公办事,不随便写。




韵文(一)
清溪深不测,隐处惟孤云。
松际露微月,清光犹为君。
茅亭宿花影,药院滋苔纹。
余亦谢时去,西山鸾鹤群。 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常建《宿王昌龄隐居》

诗中哪些景色说明作者所处乃隐居处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诗中哪句指出主人不在家?(原诗作答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3在隐居处住了一晚,作者有什么愿望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


答案:
1清溪之水深不可测,隐居之处只有孤云
2清光犹为君
3他想谢绝世俗,来西山与鸾群和鹤群合群为伍
【词语解释】
  1、宿:比喻夜静花影如眠
  2、谢时:辞去世俗之累
  3、鸾鹤:古常指仙人的禽鸟
  4、群:与……为伍
【韵译】
 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,隐居之处只有孤云松林中间月色微露,洒下的清辉有如郎君一样。我身处茅亭,在花影中感到浓浓的睡意,院子里长满芍药,苔纹四处滋生我也想要谢绝世俗,来与西山的鸾鹤合群为伍
【背景】
 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(727)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。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。常建“沦于一尉”,只做过盱眙县尉,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,即西山。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,却并未退隐。题曰“宿王昌龄隐居”,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,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
 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。此前,他曾隐居石门山。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,即本诗所说“清溪”所在。常建任职的盱眙,即今江苏盱眙,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。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,大概渡淮绕道不远,就近到石门山一游,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



韵文(二)
本以高1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
五更疏欲断,一树碧无情。
薄宦梗犹泛2,故园芜已平。
烦君最相警,我亦举家清。  
--李商隐《蝉》

注释:
 1 以:因 ;  高:栖于高处。
 2 梗犹泛,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。

诗中的蝉有怎样的命运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试说明作者有怎样的命运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作者如何以蝉自勉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

答案:
1因吃不饱而发出哀婉的恨怨之声 ,彻夜鸣叫至五更而精疲力竭。
官位不高,得四处漂泊,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,家境贫寒。
勉励自己不要同流合污,要保持清高、廉洁的情操。

【诗文解释】
那样地清高,餐风饮露本难求饱;空中传恨,枉费了你凄切声声。断续的嘶鸣,直守到五更时刻;只能面对着无情的绿树。官职卑微,行踪飘忽不定;家园难返,闲庭早已荒草丛生。可真烦劳了蝉儿你,鸣夏吟秋,警戒我不要同流合污;我举家也得以保持清高,持导廉洁的情操。
    
【词语解释】

    以:因。
    高:栖于高处。
    恨费声:因恨而连声嘶鸣。
    疏欲断:指蝉声稀疏,将欲停止。
    薄宦:官职卑微。
    芜:荒草。
    君:指蝉。
    清:清贫,清高。

【诗文赏析】

  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,饥而难饱,日夜哀鸣,然而碧树无情,仍然清翠依旧;诗人身为小宦,四处漂泊,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,乡思难熬,可是蝉却无情,依然鸣叫不停。

  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、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,但在诗人笔下,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,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,而且「错综细腻」,寓意更深:诗中的「蝉」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?
韵文(三)
驾出北郭门,马樊不肯驰。
下车步踟蹰,仰折枯杨枝。
顾闻丘林中,噭噭有悲啼。
借问啼者出:“何为乃入斯?”
“亲母舍我殁,后母憎孤儿。
饥寒无衣食,举动鞭捶施。
骨消肌肉尽,体若枯树皮。
藏我空室中,父还不能知。
上冢察故处,存亡永别离。
亲母何可见!泪下声正嘶。
弃我于此间!穷厄岂有貲。”
传告后代人,以此为明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阮瑀《驾出郭门行》

1.      作者为何要下车步行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      作者在丘林中看到什么情景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      孤儿的亲身母亲为何要舍弃他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      后母如何对待孤儿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.      孤儿的父亲为何不知儿子被虐待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6.      为何孤儿会出现在这里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7.      试说出孤儿心中的苦处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8.      试说出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将下面的句子语译为白话。
9.下车步踟蹰,仰折枯杨枝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0.骨消肌肉尽,体若枯树皮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答案
1.作者骑马车出了北城门,马儿不肯前行。
2.一个衣衫褴褛、瘦骨嶙峋的可怜孩子正在哀伤啼哭。
3.因为他的母亲已经死了。
4.后母憎恶他,饥饿时不给他饭吃,寒冷时不给他衣穿,还动不动用鞭子 
   和木棒打他。
5.孤儿的父亲回家时,后母将孤儿藏到一间屋子中,不让孤儿的亲父发
   现。
6.这里是孤儿亡母的坟墓所在处。孤儿思念亡母,来看她的坟墓,向亡母
   诉苦。
7.孤儿本来想在亡母的坟地寻求心灵上的慰藉,可是他所诉说的一切,亲
   母在九泉之下,都无法听到,这使他更伤心欲绝!
8.劝诫世人应以此事为鉴戒,不要虐待孤儿。
9.我下车缓行徘徊不去,抬起头折一根枯杨柳枝。
10.瘦骨嶙峋没有一点肉,浑身就像枯樹皮。
【注解】
1《驾出北郭门行》,属"杂曲歌辞"。本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痛苦。②北郭门:城的北门。郭,外城。古代坟墓多在城北郊。③樊:樊篱,引申为羁绊。又,指马止步不前。《说文·双部》:"樊,褭不行也騺。"④踟蹰(chíchú迟除):迟疑不前貌。⑤噭(jiào)噭:哭声。⑥"借问"句:正在打听时,啼哭的人便从丘林中出来。出,一作"",又作""。⑦"何为"句:作者的问话。斯,这样。⑧舍:舍弃。殁(mò莫):死亡。"亲母"以下十四句为孤儿的答话。⑨举动:动辄。鞭捶施:用鞭子、木棍抽打。捶,木棍。施,加此指加于身上。⑩"上冢"句:到墓地察看母亲的坟墓。冢,墓地。故处,指孤儿母亲的坟。(11)嘶:嘶哑。(12)穷厄:贫穷困苦。赀(zī资):限量。一说同"",财富。(13)"传告"二句:作者劝诫世人的话。明规,显明的前鉴。
【译文】
驾车出了北郭门,马儿羁绊不肯前行。下车缓行慢步走,仰面折取枯杨柳。回头听见山林中传来哇哇哭泣声。正在打听谁在哭,忽见哭者走出来,(我问哭者):“为什么你如此伤心?”(哭者回答说):“亲娘舍我而死去,后妈嫌弃我是孤儿欺负我。我又饿又冷没有衣食,后妈动不动就鞭子抽打棍杖捶。我骨瘦身上没有一点肉,浑身就像枯樹皮。后妈把我藏在空房中,父亲回家不知情。我到坟地来看看我娘的葬身地,不禁悲于生死相隔永离别。亲娘哪能看得见我的苦况?我泪水淋漓嚎啕泣。我愁苦于亲娘把我抛在这里,我已困苦至极限!”谨将上述所见写成诗转告后代人,希望以此为教训。

【作者】
  阮瑀(约165——212年),字元瑜,陈留尉氏(今河南开封)人,汉魏文学家,建安七子之一。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,名作有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。诗有《驾出北郭门行》,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,比较生动形象。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,蔡邕称他为“奇才”。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,当时军国书檄文字,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。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。诗歌语言朴素,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。诗有《驾出北郭门行》,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。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,他的儿子阮籍,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,位列“竹林七贤”,妙于音律。明人辑有《阮元瑜集》。
【赏析】
  经过精心选材,典型化处理,把笔触伸向社会、家庭问题。写一个孤儿受后母虐待哭诉于生母墓前的事,有警示告诫后世之意。
  後母虐待孤儿是常见的家庭悲剧,但写入诗歌,却很罕见。这首诗记述了一个孤儿的血泪控诉:他无衣无食,饥寒交迫,骨瘦如柴,还被後母打得遍体鳞伤,只好跑到亲娘的坟墓前痛哭,哀叹自己的困苦,不知何时才有尽头。情真语挚,酸感路人,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深厚的人道精神。


韵文(四)
小车班班黄尘晚,夫为推,妇为挽。
出门茫茫何所之?青青者榆疗吾饥。
愿得乐土共哺糜。
风吹黄蒿,望见墙宇。中有主人当饲汝。
叩门无人室无釜,踯躅空巷泪如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陈子龙《小车行》

1      饥民为何要背井离乡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      饥民逃难时靠什么填饱肚子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      饥民心中有什么愿望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      当饥民来到空无一人的村庄时,他有什么反应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      村里的人都去了哪里?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将下面的句子语译为白话。
6.小车班班黄尘晚,夫为推,妇为挽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7.风吹黄蒿,望见墙宇。中有主人当饲汝。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
答案
1.家乡发生饥荒,饥民只好背井离乡,寻找活路。
2.靠青色的榆树叶填饱肚子。
3.能找到一个快乐的地方居住,又有粥裹腹。
4.徘徊不肯离去,伤心落泪,因为希望有粥可吃的愿望落空了。。
5.因饥荒而逃难了。
6.小车发出班班的车声,晚上还可见滚滚的黄色尘土,丈夫在后面推着车 
   子,妻子在前面拉着。
7.风吹着黄蒿,眼前呈一片屋墙。屋子里的主人应当有食物给你吃。

【评析】
本诗用汉乐府民歌的风格,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惨景。明朝覆灭之后,他的诗尤其七律之作更向悲壮沉雄一路发展,把忧国伤时、英雄失路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【作者介绍】
陈子龙(1608-1647),字卧子,华亭(今上海市松江县)人。崇祯进士,曾任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,清兵陷南京,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,开展抗清活动,事败后被捕,投水自杀。他是明末的重要作家,诗歌成就较高。诗风悲壮苍凉,充满民族气节。擅长七律,绝句写得也出色。


韵文(五)
白日登山望烽火,黄昏饮马傍交河
行人刁斗风沙暗,公主琵琶幽怨多。
野营万里无城郭,雨雪纷纷连大漠。
胡雁哀鸣夜夜飞,胡儿眼泪双双落。
闻道玉门犹被遮,应将性命逐轻车
年年战骨埋荒外,空见葡萄入汉家。
--李颀《古从军行》
注释:
①交河:河名    ②行人:行军者  ③斗 :古代军中炊具,夜里作打更用。 ④玉门:玉门关  ⑤轻车 :将帅

1.“白日登山望烽火,黄昏饮马傍交河。”说明什么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 诗中“空见葡萄入汉家”的“空”是指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哪句显示现实战争还在继续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试写出这首诗的主题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将下面的句子语译为白话。
5.野营万里无城郭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:
1说明紧张的从军生活
指徒然/枉自
3应将性命逐轻车
反映战乱之时帝王穷兵黩武的现象,人们为了战事而拼搏,生命如草芥般
  遭践踏
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

【词语注释    
烽火:古代报警的信号
交河: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。泛指塞外河流。
公主琵琶: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,命制琵琶,使其作乐,以解乡思。
闻道玉: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。
逐:追随。
蒲萄:即葡萄,西域特产,汉武帝时入贡。

译文】

白天,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
黄昏时,为了让马匹喝水,他们又靠近了交河。
军士们在昏暗的风沙阵里听到刁斗的凄厉声;
更频繁听到为细君公主演奏的琵琶乐,声声幽怨。
野营万里,荒凉得见不见城郭
大雪纷飞,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。
胡地的大雁哀鸣着,夜夜飞行不停歇;
胡地的士兵泪眼滂沱。
听闻来往玉门关的路被阻断;
大家得豁出性命追随将军去拼搏。
年年征战,多少尸骨埋于荒野;
枉见富贵人家在畅饮西域的葡萄酒,尽情享乐。

【背景】
从军行是乐府古题。此诗写当代之事,由于怕触犯忌讳,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字。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,穷兵黩武,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,加以讽刺,悲多于壮。
 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。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;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(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,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)。三、四句的刁斗,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,容量一斗。白天用以煮饭,晚上敲击代替更柝。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,当然,这不会是欢乐之声,而只是哀怨之调。一、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,那么夜晚又如何呢?三、四句接着描绘:风沙弥漫,一片漆黑,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。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!行人,是指出征将士,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,引起共鸣了。
  接着,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。军营所在,四顾荒野,无城郭可依,万里极言其辽阔;雨雪纷纷,以至与大漠相连,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。以上六句,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。接下来,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。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,背面傅粉,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,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。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,尚且哀啼落泪,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?两个字,有意重复,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,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。
 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,谁不想班师复员呢?可是办不到。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,笔一折,似当头一棒,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。据《史记·大宛传》记载,汉武帝太初元年,汉军攻大宛,攻战不利,请求罢兵。汉武帝闻之大怒,派人遮断玉门关,下令:军有敢入者辄斩之。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,穷兵黩武。随后,诗人又压一句,罢兵不能,应将性命逐轻车,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,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。下面一句,再接再厉。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?无外乎战骨埋荒外。诗人用年年两字,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。全诗一步紧一步,由军中平时生活,到战时紧急情况,最后说到死,为的是什么?这十一句的压力,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:空见蒲桃入汉家。
 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。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(即今阿拉伯马),开通西域,便乱启战端。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苜宿的种子,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,弥望皆是。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,用此典故,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,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,换到的是什么呢?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。言外之意,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。
 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,句句蓄意,直到最后一句,才画龙点睛,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。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。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,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。三、四两句中的刁斗琵琶,运用双声,以增强音节美。中段转入声韵,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,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,一广一窄,一放一收,音节最美。中段入声韵后,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。以五音而论,首段是羽音,中段是角音,末段是商音,音节错落,各极其致。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,不但强调了语意,而且叠字叠韵,在音节上生色不少。


韵文(六)
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。
道逢乡里人:“家中有阿谁?”
“遥看是君家,松柏冢累累。”
兔从狗窦①入,雉②从梁上飞。
中庭生旅谷③,井上生旅葵④。
舂谷持作饭,采葵持作羹。
羹饭一时熟,不知贻阿谁。
出门向东看,泪落沾我衣。
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《乐府民歌·十五从军征》
注释:
①狗窦:狗洞  ②雉:野鸡    ③旅谷:野生的谷禾 
④旅葵:菜名,又名冬葵。

1.诗中的“我”指的是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“不知贻阿谁。”说明了什么情况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“兔从狗窦入,雉从梁上飞。中庭生旅谷,井上生葵。”
根据以上这两句诗,说明什么情景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诗中的“我”为何流泪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将下面的句子语译为白话。
5.“遥看是君家,松柏冢累累。 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答案:
1.老兵士。
2.家人都死了。
3.屋子荒废很久,没人居住,造成兔子进出,野鸡飞跃,屋子的庭院长满了
  野谷和冬葵,情景荒凉(萧条)。
4.战争令他家破人亡,举目无亲、孤身一人。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,触景
  生情,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。
5.远远看过去你家,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。

译文】
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,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。 
     
 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,问道:“我家里还有什么人?”
     
 “远远看过去是你家,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。”
     
 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,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。
     
 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,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。

 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,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。

 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,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。
【背景】
这是一首叙事诗,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,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,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,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。开篇便不同凡响: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。这两句,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,八十岁方回,看似平淡无奇,像不经意间道来,实却耐人寻味,颇见功力。他十五从军征,奔赴何处,诗中未作说明;其军旅生活如何,战况怎样,诗中也均未交代。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,那就是他从军征,系出于战事,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!八十十五相对照,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;始得归从军征相呼应,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。
正因为十五从军,八十方回,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,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,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,于是,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——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。老兵,道逢乡里人,便迫不及待地问道:家中有阿谁?”“乡里人答道:遥看是君家,松柏冢累累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(《渡汉江》),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、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,与此诗笔法有别,却殊途同归。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,而此诗则是直言之。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。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,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,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:那儿就是您的家。言下之意就是: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。其实,乡里人这样回答,是不忍心道明真相,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。如此着墨,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,也与下文相呼应。
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?其心情又是如何呢?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。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: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,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;庭院中长出了旅谷,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(野鸡),均系动物,一在狗窦(下方),一在梁上(上方);旅谷旅葵,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,一在中庭(庭院中),一在井上(井台上)。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、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!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。而其家中无人,又是谁造成的呢?对此,诗未明言,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。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,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。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:他以旅谷煮饭,以旅葵做羹,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,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,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。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。老兵孤身一人回家,家中也无亲人了,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。这不仅照应了上文——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,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。
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。这里,突出老兵出门张望(出门东向看)与老泪纵横(泪落沾我衣)这一细节,将举目无亲、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,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。试想,他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,家中已了无亲人,而只有荒凉的景象,怎能不悲从中来?以后的生活,又当如何呢?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?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,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,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,则不难看出这一点。根据吴兢《乐府古题要解》的说法,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,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。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,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。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,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,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。
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,巧妙自然。其返乡经历是: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→“出门东向看;情感变化为:急想回家,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?,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(归途中)希望落空彻底失望(返回家中,景象荒凉,了无一人)悲哀流泪,心茫然(出门东向看)。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。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,层次分明,语言质朴,且以哀景写哀情,情真意切,颇具特色,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。


韵文(七)
十年生死两茫茫。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
夜来幽梦忽还乡。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唯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--苏轼《江城子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  词中哪些文字可看出作者对妻子感情深厚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  为什么作者说即使相见妻子未必认得他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  作者所谓的“断肠处”是指什么地方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  试写出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。
a)夜来幽梦忽    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b) 无言         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答案:
1    不思量,自难忘。
2    因为作者已年纪老迈,满脸尘埃,满头白发。
3    妻子的安息之地/墓地
4    a)回
      (b) 
译文】
我们一别已十年,阴阳相隔情难寄。当年的情景不用思量,自然就会浮上心头。你长眠在千里之外,令倾诉心中的我凄凉。即使老天让我们再度相逢,你也未必会认识我,因我年届老迈,满脸尘埃,满头白发。
       夜里,我在梦中回到了故乡。你在小窗前梳妆。蓦然回首,我们相对无言,只能任由那泪水奔流。自从分别后,每当夜里明月高挂的时候,我们在那长满松树的小山冈,承受断肠似的感伤。


韵文(八)
好雨知时节: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晓看红湿处1,花重2锦官城。
注释:
1红湿处:雨水湿润的花丛。 2花重:沾满了雨水的花显得沉重。

为什么作者把这场雨称为好雨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这场雨是在什么情况下到来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3将下面的句子语译为白话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”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


答案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因为雨水顺应时节,滋润了万物
2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在春天夜里,静悄悄地随着风到来
3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走在乡间小路只见天上的云黑了,江上船只的灯火还独自 

【翻译】

        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,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,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,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。雨夜中的野外一片漆黑,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。天亮后,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,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